作为一个社群操盘手,18年开始从事社群运营,19年开始带领团队从0到1搭建B端社群运营体系,于2025年底三个月初次突破社群GMV过亿,最高单月GMV达到1.3亿,完成从0到100的规模化。今天和大伙推荐的是,基于这段带领团队从0到1搭建月流水过亿级B端私有社群运营体系的历程,在踩过不少坑后总结的4个核心考虑。
围绕以上4个核心看法推荐一下那些大家做对的事情,期望能给社群进阶运营的同行们一点启发。
契合业务进步近况的社群定位是核心
第一个考虑依旧是定位,毕竟这是所有业务的核心。
提起社群定位,不少人第一反应是社群无非就那几个种类,市场主流是什么样,同行如何做的,大家照着做就对了,不必纠结…我也曾如此想过,后来发现要想塑造有竞争优势的社群,这是大家需要跳出的一个认知陷阱。
社群定位到底是什么?简而言之,社群定位决定了你要将哪类用户群体引入社群,并通过提供什么服务,解决用户那些问题,满足什么价值从而达成商业目的。
不一样的商品形态、商业模式、进步阶段决定了社群运营的目的是不同的,由此产生的社群定位也不同。定位不同,以此为核心设计的运营体系也自然不同。
那怎么样找到契合业务进步近况的社群定位呢?这里我推荐一下之前的历程,给大伙提供参考。
深度运营一段时间后,大家找到了最契合当下公司业务需要的社群定位——导购群。即针对平台腰部以下的中小顾客提供多元化导购服务,促进转化,提升留存。
为何是导购群,而不是福利群?售后群?缘由有三点:一是由于无论是售后群还是福利群,都只不过平台已有基础服务的转移,而不是基于社群特质衍生的增值服务,没办法塑造核心竞争优势,与竞品拉开差距;二是由于导购是线下买卖场景中链接顾客和货品,促成买卖的核心要点,也是最有温度的触点,放大这一要点,可以很大削弱线上买卖看不见摸不着的不确定性,强化买卖安全感,而对于B端用户来讲,买卖信赖感非常重要;三是由于基于大家平台B2B业务模式的复杂性,与社群目的用户常识水平的局限性,需要有导购服务。
那具体如何做呢?大家主要通过“官方”、“同行”、“水军”三类群体协作,以周期性在线导购栏目形式推进。 ‘
社群运营的本质是塑造买卖信赖链
第二点考虑是社群运营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基于这段实操历程,我的看法是社群运营的本质就是链接平台和用户,塑造买卖信赖链。而对比C端用户,B端用户因为业务模式的复杂性,买卖时需要考虑的原因会更多,决策会更理性、慎重,所以信赖关系的打造对B端社群非常重要。
那怎么样塑造B端社群的买卖信赖链呢?有三个核心点:
1.提高基础服务体验
好服务是打造信赖关系的基础。目前市面上社群提供的服务形式主要有三种:信息传递、售后处置、干货常识。针对这类基础服务,每一个社群的体验有非常大差别,深入体验市场上的典型社群,广泛汲取经验,尽量在基础服务上塑造极致体验。
譬如信息传递服务。包含政策、功能、活动等,以P2P的图文公告或视频为主,容易见到问题有:时间不定、频次不定,今天多明天少,凌乱不堪;信息零散不够聚合,容易被群聊淹没要紧信息。对此可做出的优化项:一是形成固定的每天推广排期表,天天发多少条、每一个点发什么、以什么形式发都明文规定;二是推出周活动日历,伴随早晚安语传播这一周对群用户最有价值的信息,尽量保证知道率;三是针对热门、重点信息设置关键词自动回复,保证用户关心的信息第一时间有回话。
2.持续输入高价值内容
假如说好服务是基础,那样高价值内容就是运营重点。什么是对用户有价值的内容呢?还是回归社群定位和用户需要,什么内容是对用户有用的、有趣的、和业务有关的且符合社群价值定位的,那就是好内容。
以导购群为核心,结适用户需要解析大家在社群运营过程中累计推出4类内容,合计10个具体栏目,满足用户多元化需要。部分内容可以参考下表。
在内容栏目塑造上,大家曾先后尝试过邀请外部专家老师、内部IP、品牌主理人、优质用户来做主题推荐,通过多次验证,来自用户的实操经验推荐《嘉宾推荐会》栏目数据成效最好,归因只须有两点:
群用户推荐的主题会更直接更聚焦,聚焦某一个单点问题。譬如定价如何定?遇见讨价还价的客人如何处置之类的具体场景问题,对此系统性专业讲课,这种经验推荐更容易落地、可复制。群用户推荐的口吻更接底气,没距离感。由于彼此是同行,会更容易get到彼此的点,整个推荐对比专业讲课,更像是聊天,在高频互动中影响一波目的用户。3.多向互动反馈
多向互动反馈,是借助社群特点构建用户买卖信赖关系的要紧环节。所谓互动意味着有来有回,有问有答,有信息输入,也有价值获得。以KOC为核心引导群用户多向交流,可以让更多群用户参与其中,有参与感才有获得感,有收成感才有信赖感。
怎么样有效引导用户多向互动反馈呢?除去容易见到的有奖话题互动外有两点可以参考。
通过标杆案例塑造群KOC。社群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资源,有不少出色的榜样值得学习结交,这是用户自己非常难获得的资源。挖掘并培育群KOC,以KOC为中心塑造用户群社交关系链,通过KOC的运维和粉效应来强化用户群体归属感。推进群成员结识更多好友。一方面可以通过用户入群后的修改昵称、自我介绍、按期话题讨论、出色成员公开表彰,甚至线下群友见面会等等帮助群成员认识更多“朋友”;二来群里其他成员的用法测评、购物体验、与产品推荐等,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这种信赖感。极致的基础服务体验、持续的高价值内容输入、与群成员之间的多向互动反馈,三者相辅相成一同搭建着用户的买卖信赖链,这是社群运营的本质,理解了这个本质,才能更明确的了解社群平时运营要干什么事,与如何做。
以分类为核心拟定社群运营规划
在理解了社群本质之后,就到了具体如何做的环节,这里的核心是分类。
分类是运营工作的要紧底层之一,无论是“分类”“分阶段”还是“分层”运营,本质都是从用户需要出发,设计适当的营销解决方法,达到合理资源调配,提升投入产出比的目的。通过有计划、有重心的分类及分阶段运营,是我做社群运营以来非常重要的经验之一。
1.社群分类运营
用户分类解决的是什么用户是大家服务的主体?什么是潜在可以攻克的群体?什么是大家现在无需关注的群体?将用户群体依据依据服务优先级和群体共性分类,进行资源分配,从而提升资源效率和营销成效。
在社群运营早期大家没分类运营,所有些用户无差别拉群,然后就不断爆发群危机—由于大家在无知道的状况下或有利益冲突的两类群体放在了一个空间—以线下为主的线下门店主和以线上为主的微商网商店主聚在一块是会吵架的,实体感觉网商抢了市场流量,还拉低了市场价格,致使自己买卖愈加难做;微商说实体跟不上年代进步固步自封…也是通过系列冲突大家才意识到社群分类运营的重要程度。
所将来来在导流建群过程中,大家会通过用户信息审核录入的环节对用户进行身份核实,依据身份种类进行分类运营:实体进实体群,微商进微商群,C端用户禁止入群。
而最后通过行为数据剖析和调查发现:实体用户和网商用户的核心诉求、行为习惯是有明显差异的,运营成效也存在明显差异。也是就此开始,大家曾先后尝试依据用户的身份种类、途径来源、地区分布来进行分类,为不一样的用户群体提供不同解决方法,成效也都比无差别拉群成效要好。
对于用户高度集中,业务模式简单、规模较小的社群,分类运营的必要性不强;但对于用户聚类特点明显、业务模式复杂、规模较大的社群,分类运营肯定是提升运营成效的要紧抓手。
2.社群分阶段运营
对比分类运营,分阶段运营更偏向实行层面,主要解决的是在不一样的时间节点内,大家要通过哪种方案,采取哪种动作,去达成最后的营销目的。
以用户入群为起点,可以将社群运营分为前、中、后期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用户的需要和满足度、投入产出比都不同,对应的运营方案自然也不同。
前期:强运营
从用户群满员开始算,差不多1个月。这是社群运营最重要时期,核心是要通过有仪式感的入群步骤、奖罚分明的规范、类7天强运营活动,在打造规则秩序的同时,打造群体归属感。
入群仪式感:入群前信息审核,禁止非B端入群,入群时欢迎语迎接;入群后引导用户以指定模版修改群昵称,引导自我介绍,领取进群福利;最后以开营活动破冰,组织《新人答疑会》在线答疑,集中解答用户问题,让群成员了解这个群是做什么的呢?这个群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我可以/不能在这个群里做什么?容易见到问题如何处置?我有问题该找哪个?
群奖罚规则:在群成员入群之初就告诉他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鼓励干什么、与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会得到什么惩罚,做了群规倡导的事情会有哪些奖励。
强运营活动:基于社群定位和用户需要解析,设计类7天/21天/30天强运营活动,用具体活动告诉群用户这个群到底是做什么的、可以满足他们的什么核心诉求,从而强化用户认知,巩固信赖。下面是大家之前设计的新客7天强运营活动规划,可供参考。
中期:平时运营
一般运营不好的社群,一两周就会沦为僵尸群,而做的最好的社群,可以持续活跃一年多甚至更久。在这个阶段,也就是社群的平时运营阶段,对比前期,主要通过政策设计进行系统自运营,人为干涉会轻一些。
这个阶段的运营重点有3项:
一是不断迭代基础服务体验,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
二是持续的优质内容输入,引导更多用户参与,保证用户的获得感,从而巩固信赖感;
三是设计勉励政策扶持优质KOC用户,通过KOC的影响力来影响其他群成员行为,一定量上达成自运营。
后期:弱运营
到了中后期,社群都会渐渐沉默,最后彻底沦为僵尸群。到了那个时候,你要做的是依据投入产出比判断它是要继续保留还是解散,千万不要折磨自己,想着如何重新促活,仅需挑选出还在活跃的用户转移到其他活跃群,剩下的群体解散即可。如此一来保证活跃用户的维护;二来防止维护僵尸群带来的资源浪费,可以释放出更多的人力物力才力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围绕社群定位,结合分类运营和分阶段运营,可以初步打造社群业务大图了,接着就到了最后的实行落地环节了。
标准化的SOP步骤,严格落地
落地环节是最易被轻视,但又和运营结果直接有关的环节。
纵览市面上的社群模式大同小异,但运营价值天上地下,这其中非常重要但又常被忽略的一点就是:是不是形成标准化、成体系的SOP步骤,并严格实行。无论多么完美的业务策略,实行不到位成效都会大优惠扣,为了减少实行不到位对结果的负向影响,建议将每个场景、每个方案都拆解为标准化、可落地的行为,并给每个行为配上一个监测指标。
这里以社群导流为例,推荐一下之前大家社群从APP存量用户导流到微信私有这一环节的7个标准化步骤。
筛选目的用户群:前面说过社群定位的核心是搞了解社群主如果通过向哪类群体提供什么服务,解决那些问题从而达成我们的商业目的。切记无差别一锅端引进群,必须要筛选目的群体,以大家社群为例,是期望提升平台腰部以下小顾客的复购,所以筛选进去的都是底部长尾用户。设置社群广告位:在确认目的用户群后,下一步就是通过广告位投放吸引用户加微。这个环节大家主要通过弹窗、浮层、banner等资源位投放,一共设置了7个场景广告位。进入加微引导页:在用户点击广告位后就会进入加微详情介绍页,在这个页面会向顾客展示加入社群能给他们提供什么价值,从而提升他们入群意愿。App跳转微信:假如用户有意加群就会通过点击添加微信按钮或扫描二维码跳转微信。一般这一步跳失率最高,为了减少漏斗跳失率,详情介绍页的吸引力和跳转过程的流畅度非常重要。加好友自动回复:在用户从APP跳转微信后可通过第三方工具设置自动回复,主要内容是打个招呼,送点福利红包类,引导进群。在这个环节,因为大家服务的是B端用户,所以增加了一道身份审核机制——通过注册手机号和经营照片等信息严控用户精确度。用户信息审核记录:这也是相较于一般社群大家额外多出的一套步骤,在审核用户信息后,大家会一对一记录用户信息并录入信息管理后台,让用户手机号、微信号、群名字等信息和后台用户ID一一匹配,保证每个用户的信息高度匹配,为后续的分类运营和个性化维护提供参考基础。拉入对应分类社群:这里也是大家和其他社群稍微不同的地方,基于上一环节的用户信息审核记录,大家会依据用户身份种类、来源途径、地区身份进行了分类,通过信息审核步骤和后台标签让用户进入对应的分类,以便更好的展开分类运营。完成这7个步骤,才算完成了一个用户的拉群步骤。再进一步拆解,每个步骤里具体该以哪种视觉、哪种说话的艺术展示,都有明确的需要,并且整个漏斗过程每一环节都有对应的监测指标。其他的每个具体业务场景也同样这样,通过明确的规范化SOP步骤,让每个运营职员明确的了解自己在什么时间点实行哪种动作保证哪种结果,并在不断复盘迭代中逐步优化,日积月累终在到达临界值后爆发出惊人力量。
同样一套商业模式,其他条件差不多的首要条件下,势必是在那个在每个细节都追求卓越的企业最大概崭露头角。这是一个非常朴素却常常被大家忽略的道理,所以,假如你的社群模式实在没什么新颖之处但又必须要做,可以先从细节着手,探索出一套可落地的规范化SOP步骤,规模复制。
以上这次从0到1搭建月流水过亿的B端私有社群运营体系的一些考虑。虽然推荐的一些办法可能并不合适所有企业,但依据不一样的商品形态、运营目的和业务近况设计一套合适我们的社群运营体系,本就是一个合格的社群操盘手需要考虑并解决的问题。